玫瑰痤疮是一种以面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异常、皮肤屏障受损等多因素相关。患者常因环境刺激、温度变化或不当护理导致症状反复发作。那么,得了玫瑰痤疮,除了正规治疗外,有哪些防护知识需要我们知道呢?
紫外线(UV)是玫瑰痤疮的重要诱发因素。一项关于患有玫瑰痤疮患者的 UVA(长波紫外线)和 UVB 光线(中波紫外线)的最小红斑剂量测定的研究表明,被诊断患有玫瑰痤疮的患者对 UVA 和 UVB 的最小红斑量均降低,这表明其对紫外线辐射的敏感性增强。从作用机制来看,紫外线可通过激活皮肤免疫反应、促进血管扩张及神经肽释放,直接加剧面部红斑与炎症反应,进而诱发或加重玫瑰痤疮症状。因此,为减轻病情、降低复发风险,建议玫瑰痤疮患者日常尽量减少日晒,做好紫外线防护。
防护需注意
1.物理防晒为主可以选择宽檐帽(帽檐宽度>7cm,适合户外运动)、UV防护墨镜(覆盖眼周至颧骨)、防晒衣等进行物理防晒。玫瑰痤疮严重者应避免正午(10:00-16:00)外出。物理防晒可减少90%以上的UV暴露,且无化学刺激风险。尤其应注意在登山或海边游玩时应严格防晒。
2.谨慎选择防晒霜对于玫瑰痤疮患者,若需使用防晒霜,建议选择在病情缓解期进行,避免在症状发作(如红斑、炎症明显)时使用,减少皮肤刺激风险。产品选择防上,建议优先选择无机防晒剂(如氧化锌为主),且满足SPF30+、PA++++的产品,要避免含酒精、香料或防腐剂的配方。涂抹时应轻拍上脸,避免揉搓。
3.修复光损伤紫外线暴露后,可用含神经酰胺、积雪草苷成分的修复类产品,帮助重建皮肤屏障,缓解光老化症状。
玫瑰痤疮患者对温度敏感,高温环境可诱发毛细血管扩张。另外,在玫瑰痤疮患者中,瘙痒症状常与灼热感、皮肤发红和敏感性一同出现,这很可能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防护需从以下场景入手:
1.室内温度调控夏季空调温度建议设定为25-26℃,湿度保持40%-60%,避免冷热骤变。可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润,减少皮肤水分流失。
2.室外活动防护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如露天停车场等),必要时使用手持风扇降温。选择棉麻透气材质的衣物,利于汗液蒸发散热。
3.厨房与饮食温度控制烹饪时开启强力抽油烟机,缩短高温油烟暴露时间。另外,厨房应注意通风,防止温度过高。避免食用围炉炭火烧烤及火锅,防止高温熏蒸。饮食避免过烫(>50℃),热饮可放置至40℃以下再饮用。
日常护理:
1.清洁:温和至上用温水洁面,避免使用洁面仪或洗脸巾摩擦皮肤,减少物理刺激;洁面产品优先选无泡型氨基酸洁面乳,每日洁面次数不超过 2 次。
2.保湿:修复屏障建议选择含透明质酸、B5泛醇的乳液,避免含酸类(如水杨酸)、酒精的产品。为避免皮肤敏感,玫瑰痤疮患者在使用新护肤品前均应在耳后或手臂内侧等隐蔽部位试用,确认无敏感反应后再使用。
3.简化护肤流程遵循“清洁-保湿-防晒”三步原则,停用彩妆及卸妆产品,减少皮肤额外负担。若需使用药物(如甲硝唑凝胶),用药时间需与护肤品间隔至少1小时。
饮食与作息:
这些饮食慎吃:
辛辣刺激食物:可能诱发神经血管高反应。
高糖高脂食物:可能促进皮脂分泌,加重炎症。
酒精与茶:可能扩张血管,延长红斑持续时间。
改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且规律睡眠,避免熬夜。
玫瑰痤疮轻症患者或缓解期每周可进行2次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跑步、打球等)。
玫瑰痤疮的防护需贯穿“环境控制-皮肤屏障维护-内环境调节-医疗干预”的全链条管理——对于轻症玫瑰痤疮患者来说,防护可以减轻或减缓症状。而对于重症玫瑰痤疮患者来说,防护是配合治疗的有效手段。因此,患者需建立长期防护意识,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早日恢复健康。若面部症状(如持续性红斑、丘疹和脓疱)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