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省麻风皮肤病防治协会皮肤性病检验与诊断专业委员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承办的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2025年度科研嘉年华学术交流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会议聚焦皮肤性病学前沿进展,汇聚全国皮肤性病学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学科前沿动态,搭建多维度学术交流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马骊教授致辞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马骊出席会议并致辞,她高度评价我院“在银屑病靶向治疗、皮肤再生及免疫微环境调控等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科研成果连续三年位居全国专科医院前列”。她希望我院能借助科研嘉年华此类学术平台,有效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为健康广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斌教授致辞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斌在致辞中代表医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院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通过本次大会,碰撞思想、传播理念、深化合作,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王芳教授和荣知立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主旨演讲
在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刚教授、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徐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白晓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刘晓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文育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的张凌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夏育民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鲁峰教授、湘雅大学附属三院曾庆海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超教授以及中国医科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李冬青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皮肤病学、骨科学、免疫学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应用等话题进行精彩报告。

王刚教授讲述了《银屑病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研究发现银屑病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细胞衰老,通过抑制SASP可缓解银屑病炎症的现象,揭示脂质过氧化介导的溶酶体损伤是银屑病皮肤衰老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深入探讨NCOA4介导溶酶体铁离子过载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溶酶体损伤衰老的机制,为针对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衰老表型治疗银屑病提供靶点。

徐平教授讲述了《深度覆盖蛋白质组学和末端组学技术发展及其在肝纤维化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蛋白质组学和末端组学技术的发展进展历程,并应用该技术分析临床纤维化肝脏样本发现上调的CTSS在纤维化肝脏ECM重构中占据中心节点位置;进一步结合动物模型揭示CTSS主要来源于脾脏巨噬细胞,通过降解COL18A1及生成内皮抑素等机制,使得肝脾轴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相互促进,加速纤维化进程;阐明了已有100余年临床外科手术切脾保肝历史但不为人知的分子机制,证明CTSS是新的明确肝纤维化诊治靶点。

白晓春教授介绍了《骨与软骨发育调控机制与再生策略》,详细讲解“药物影响骨发育及上下肢发育差异调控机制”“mTOR通路在营养调控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NPCP1是感知机械张力调控发育与再生的关键刹车分子”“缺失RanGAP1驱动儿童骨肉瘤发生及机制”“基于软骨类器官筛选软骨再生靶点及药物研发”以及“皮肤-骨骼器官通讯新模式”等从多个方面以及不同层次阐述了骨生物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最新进展,为理解骨与软骨发育再生提供了新视角。

潘萌教授介绍了《天疱疮的发病机制研究》,系统阐述天疱疮发病机制理论,并详细介绍团队近年来在该研究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包括:天疱疮皮损中B细胞、抗体分泌细胞、髓系细胞活化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分析;强调天疱疮皮损中存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组织效应细胞及多种炎症介质,可参与免疫微环境的构成和持续存在。这些研究通过挖掘天疱疮发病机制将对新的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可靠的靶点和理论基础。

刘晓东教授分享《Exploring Probiotic-Based Approaches for Chronic Pain Management》的研究,重点介绍肠道菌群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中的作用,该研究不仅建立了基于微生物群的PHN风险评估模型,还确定R.intestinalis 作为一种潜在的缓解疼痛的益生菌,为开发新型非药物疼痛管理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吴文育教授介绍了《雄激素性秃发的精准化诊疗策略研究》,结合临床试验与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从AGA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多方面阐述AGA目前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AGA的精准诊疗、转化应用以及整体提升诊疗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鲁峰教授讲述了《皮肤脂肪细胞参与创面修复与再生的调控机制》,重点介绍皮下白色脂肪组织(sWAT)在皮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不仅增进了对皮肤修复机制的理解,还为治疗与衰老和糖尿病相关的炎症性疾病和有缺陷的伤口愈合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夏育民教授讲述了《药物诱导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从该疾病的概念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结合临床典型病例进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为该疾病的预后和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经验。

张凌娟教授介绍了《真皮脂肪调控皮肤炎症的机制研究》,团队长期聚焦于探索真皮脂肪组织的非代谢功能,强调真皮脂肪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能响应不同外界刺激快速扩增或萎缩,参与调控伤口愈合、抵御细菌感染、毛发生长等多种重要皮肤生理过程。这一系列研究重新定义真皮脂肪在皮肤炎症中的角色,不仅为深入理解皮肤炎性疾病提供全新的视角,还为临床的创新疗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高超教授分享了《临床研究科学问题的提出、论证和实施》,强调开展临床研究要特别注意:(1)在考虑可行性后,锁定关键科学问题;(2)科学性是决定研究高度的核心,可行性是决定研究成功完成的关键;(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调研比事后补救容易;(4)研究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此外,还强调临床研究课题思路来自对临床实践的思辨以及思辨精神的重要性,这为临床医生带来了深刻的学术见解。

李冬青教授讲解了《伤口愈合与非编码RNA》,团队采用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揭示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动态互作及相关机制,证明长非编码RNA(lncRNA)在伤口愈合中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对皮肤伤口愈合分子机制的理解,还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曾庆海教授分享了《温度调控皮肤色素沉着的潜在机制》,团队在色素沉着异常性皮肤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色素代谢机制及治疗策略方面有较深探索。本次报告讲述温热应激在调控皮肤不同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促进黑素生成中主要作用,这为进一步挖掘机制、探索协同治疗靶点以及优化治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学者论坛
为给青年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经验和心得,本次会议特意组织了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的青年学者论坛,王芳教授、章恋博士、邓威威博士、陈文韬博士和黄涛博士进行了精彩分享。

王芳教授分享了《A non-neuronal source of neuromedin B orchestrates esosinophil-driven skin inflammation 》, 该研究揭示了皮肤炎症状态下,肥大细胞释放的一类神经介质B能够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促使这些细胞进一步激活感觉神经元,使其释放更多的神经介质B。这些神经介质随后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瘙痒感。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炎症、免疫反应与神经相互作用引起瘙痒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章恋博士分享了《多组学揭示瘢痕疙瘩DNA甲基化驱动的骨与软骨分化机制》,该研究基于团队前期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软骨轨迹为线索,进一步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揭示DNA甲基化介导瘢痕疙瘩发生过程的骨软骨分化,并通过体外实验寻找相应的调控靶点,这为瘢痕疙瘩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邓威威博士分享了《TREM2作为新模式识别受体在口咽念珠菌病早期保护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该研究在OPC中发现了一类新的TREM2+巨噬细胞亚群,该亚群通过TREM2受体直接识别白念珠菌的首个肽类毒素candidalysin,调节TNF信号通路诱导的黏膜免疫有效清除真菌感染。该研究将TREM2定位为连接宿主-真菌免疫界面的新的关键模式识别受体(PRR),对于进一步研究病原体感染机制奠定基础。

陈文韬博士分享了《Chlamydial protease-like activity factor targets SLC7A11 for degradation to induce ferroptosis and facilitate progeny releases》,该研究揭示了生殖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通过其蛋白酶样活性因子(CPAF)降解宿主细胞中的SLC7A11蛋白,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从而促进病原体后代释放的新机制,为理解衣原体的保守生存策略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黄涛博士分享了《METTL3/ALKBH5-Mediated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 Drives Macrophage M1 Polarization via the SLC15A3-TASL-IRF5 Signaling Axis in Psoriasis》,该研究强调了 m6A RNA 修饰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并揭示了通过 m6A 修饰调控 TASL-IRF5 信号传导的新型机制,为银屑病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


“圆桌会议”专场
为给研究者提供一个与同行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思维碰撞,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圆桌会议专场”,分设了“皮肤再生与类器官”“免疫性皮肤病”以及“微生态与肿瘤”三个分会场与专家进行直接对话。

皮肤再生与类器官分会场

免疫性皮肤病分会场

微生态与肿瘤分会场
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王刚教授、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徐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潘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刘晓东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张凌娟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院曾庆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李冬青教授、中山大学第六附院左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荣知立教授和李专教授作为指导专家,为研究者“指点迷津”、提供专业指导、解决研究困惑。通过与专家的交流与讨论,研究者更加明确研究方向、拓展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提升课题的研究水平。此外,圆桌会议还为研究者与专家之间碰撞思维火花、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契机。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秉持“科研创新、攻坚克难”理念,近年成果丰硕:培养二十余位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人才,获批多项各级科研课题,培育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学科项目,为科研、团队建设及诊疗能力注入动力;同时鼓励创新转化,支持医师科研临床研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医院将以本次“科研嘉年华”为契机,深化国内外学术合作,服务全民健康,为构建高水平皮肤病学科体系、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